在1934年,红六军团被湘黔敌军及地方民团包围,为了确保大部队的安全撤离,军团长萧克决定让红18师的师长龙云带领52团的800多名战士负责断后,掩护主力部队撤退。面对敌人的猛烈进攻,龙云毫不犹豫,坚守阵地,指挥52团顽强抵抗,为主力的撤离争取了宝贵时间。最终,在萧克的指挥下,红六军团成功突破了敌人的包围,并在贵州印江县与红三军团成功会师。然而,当他们抵达安全地带后,萧克派遣了多名人员寻找52团以及龙云的下落,但无论如何努力,他们都未能找到任何线索。800名战士和他们的指挥官龙云就此在贵州的大山中消失,成为了红军党史中的一大悬案。
直到2003年,贵州石阡党史研究所副主任杨又铸在下乡走访时,意外发现一个奇怪的民俗——每年重阳节,村民们都会前往困牛山焚香祭拜。这引起了杨又铸的极大兴趣,他怀疑这与红六军团及52团的消失有关。经过多方调查和深入研究,杨又铸揭开了尘封已近70年的历史谜团。
展开剩余81%1931年“九一八事变”后,蒋介石推行不抵抗政策,然而他却加大了对红军的打压,组织了五十万大军发动了多轮围剿。红军在毛主席的指挥下成功粉碎了国民党的四次围剿,但在1934年,蒋介石发起了第五次围剿,并动用百万大军。由于博古等人错误的指挥,红军遭遇了重大损失,苏区逐渐缩小。
1934年7月,为了突破困境,中央军委指派红七军团北上,随后的几个月,红六军团接到命令向湘中地区转移,并与贺龙的红三军团取得联系,共同支援中央红军的长征。经过多次激烈的战斗,红六军团成功突破了敌人的层层封锁,直到达到湘西南地区。根据中央的指示,红六军团展开了游击战,但由于敌人兵力强大,最终不得不向贵州撤退。
9月26日,红六军团抵达剑河县,但还没来得及休整,就遭遇了湘军一个旅的袭击。桂军随后赶来支援,萧克下令立即撤退,并决定让18师负责掩护主力的撤离。师长龙云带领52团和54团坚决阻击敌人,成功完成任务。正当他们准备与主力会合时,敌人从小路包抄至后方,导致52团和54团被敌人围困。经过激烈的战斗,52团成功突破包围,但54团损失惨重,除了少数官兵突围外,其余战士全部阵亡。
为摆脱敌军的追击,红六军团计划攻打旧州,经过瓮安县横渡乌江,进一步脱离敌人。但在接到中央的紧急命令后,红六军团改变了行进路线,向江口地区进发,准备与红三军团接头。然而,蒋介石早已预料到红六军团的行动,并安排地方军阀驻守在镇远、石阡等地,最终使红六军团陷入敌军的包围圈。
10月6日,红六军团进入石阡县境内,夜晚安营扎寨。第二天,任弼时和萧克派遣先头部队侦察,结果在甘溪镇遭遇桂军19师的袭击。敌人战力强大,红六军团的先头部队根本无法抵抗,敌人的增援也很快赶到,导致先头部队几乎全军覆没。在随后的战斗中,红六军团主力也受到了敌军的攻击,萧克决定让龙云率领52团担任前卫,突破敌军的封锁。
52团在龙云的指挥下,与敌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,成功为主力部队开辟了通道。但红50团未能及时撤离,被敌人切断了后路,经过一场血战后才勉强突破包围,但损失也非常惨重。到10月15日,红六军团已经消耗殆尽,且弹药短缺,补给困难。敌人执行“坚壁清野”政策,断绝了周边百姓的粮食供应,导致红军战士们处于饥饿状态。
此时,红六军团的兵力已经减少到三千余人,萧克决定带领军团继续向石阡龙塘镇川岩坝前进,并计划渡过石阡河与红三军团会合。然而,红六军团再次被湘黔敌军和地方民团包围,萧克决定让龙云率领52团和敌人作最后的抵抗,为主力部队争取撤退时间。龙云带领的52团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,虽然短短几个小时就损失了300多人,但52团战士们始终没有退缩,坚定不移地守卫阵地。
与此同时,红六军团在萧克和任弼时的领导下,于10月24日成功突破敌人的包围,成功与红三军团会师。抵达安全地区后,萧克和任弼时开始寻找52团的下落,但无论他们怎么寻找,52团的消息始终没有任何线索。萧克多次派人打探,最终得知52团可能已被全歼,但也无法确认。
随着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爆发,萧克忙于其他战事,无法继续关注52团的失踪。然而,许多年后,红六军团的老兵们始终未能忘记这些为革命牺牲的战友,于是决定委托军史专家展开详细调查,寻求52团的真相。经过多年的调查,2001年,杨又铸终于通过地方村民得知了52团的下落,并通过一系列调查最终揭开了当年52团消失的真相。
通过对困牛山的祭祀习俗的调查,杨又铸逐步揭开了52团战士的悲壮历史。52团的战士们在跳崖前英勇决绝,他们以自己的生命守护了革命的火种,为后来的革命事业打下了基础。今天,困牛山依然是当地人纪念红军壮举的地方,村民们每年在重阳节都会前往祭拜这些为人民献身的英雄。
发布于:天津市金多多配资-股票配资注册-股票杠杆炒股-国内配资平台排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